这一章很长。
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;
古代讲士农工商,士就是读书人,把读书作为职业的人,读书怎么能做职业呢,其实最终得去做官。但士更强调读书这个过程,也就是知经晓义的知识分子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上士就是最好的读书人,听到道之后,会勤奋地实践。也就是他们明确地理解道是正确的,所以坚定不移的实践,不做与道无关的事。
中士闻道,若存若亡;
中等一点的读书人听到道之后呢,就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,也就是似懂非懂。看似觉得道是正确的,但实际上有时候想相信有时候不相信,一直摇摆不定。
下士闻道,大笑之。不笑不足以为道。
不好的读书人听到道之后,会大笑。但笑才对了,不笑就说明不是道。对于这一种人来说,既无知又傲慢,因此他们不能理解道,只会自以为是。所以道是应当让他们发笑的。
故建言有之:
建言就是已经有了的言论,也就是从前古人流传下来的话。
明道若昧;
通往光明的道路看起来反而会昏暗。因为概念都是相对的,屋子里灯火通明,那屋子外面自然会显得暗淡。
进道若退;
前进的道路会显得在后退。这一句有人解释成逆水行舟,我觉得不合适。更恰当的例子大概类似盘山公路,看似是往回走,实则是曲折前进的,不向后退就没法前进。
夷道若颣;
夷就是平坦,颣就是崎岖不平。
这一句没想到什么恰当的例子。但是考虑到时代背景,那时候可没有什么柏油路,因此一条路如果平坦的话,那肯定走的人很多,就会有磨损,从而变得有些崎岖不平了。但正因为有这些崎岖不平在,所以可以说明这条路是最平坦最好走的。
上德若谷,
最好的徳就是像山谷一样,保持在虚的状态。
大白若辱,
白,纯真,廉洁。
辱,污浊。
最纯真的看起来就像是被污浊了。换言之,当其他所有东西都等于是污浊的时候,那就说明是最纯真的。
广德若不足;
真正有德行的看起来反而会有不足,因为上德若谷啊,有德之人会谦虚不表现出来,所以反而会看着不足。
建德若偷;
建德跟上面的建言类似,建言是创造留下言论,建德就是开创德行。建德若偷就是立德之人不会声张,只会自己默默进行。因为一旦声张就与徳相悖了。
质真若渝;
也有说质徳的,但意思都一样,质朴纯真的看起来好像很容易改变。渝就是改变。倒不如说质朴纯真所以才容易改变,但即使改变了它也还是质朴纯真的。既然能变过去,就可以变回来。一旦不是那么容易改变,那时候一旦变了想变回来就难了。
大方无隅;
足够大的方是没有角的,因为太大了,找不到角。这个方就是方形,是与圆相对的概念,也就是说当一个方形足够大的时候,就找不到它的角在哪了,也就跟圆没区别了。所以说大方的人往往也很圆滑。
大器免成;
一般都说是大器晚成,器物很大就会晚一些做成。但大器免成似乎更有深度一些。当一个器具足够大的时候,已经不需要做完了,无所谓做不做完,也无所谓早晚,因为太大了。
大音希声;大象无形。
这两句在前面的章节解释过。
道隐无名。
道是很隐蔽,没有名字的。
夫唯道,善贷且成。善始且善成。
但只有道是,需要就去借,而且有了就能够成功的。
善始善成大概只能解释成容易开始也容易成功。
关键词: